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研究院90%以上的在孵团队成功孵化成为科技型创业公司。
水上电力推进的电动船外机、标准节拍最快达到0.37秒的自动化机器人、科教相扑决斗机器人……在一楼展厅,可以看到研究院孵化、引进的多个项目产品。研制出大批高端技术产品,突破多项核心技术,今年,研究院正积极筹建集孵化创业平台,加速平台、人才培养、公共平台建设为一体的全功能性新型研发机构,构建机器人产业全生态体系。
今年9月,松山湖机器人产业基地环面蜗杆团队成员之一的彭晓南,将迎来自己的72岁生日。古稀之年的他,依然每天忙于工作,带领着团队进行机器人关节精密传动减速机方面的产业化研究。团队将设计、研发一种寿命长、精度高、成本低的机器人精密减速器。
经过三年多的全力以赴,彭晓南教授领导项目组深入研究环面蜗轮蜗杆啮合原理,在零基础上设计并制造出适用于产业化生产的精密数控专用环面蜗轮蜗杆机床。同时,完善了多项精密加工工艺、精密装配工艺,在材料和结构方面也有了重大突破,有效提高了产品的使用寿命和精度。环面蜗轮蜗杆机床在2018年完成了小批量的生产。目前,公司已开始融资,计划在2020年实现批量化生产。
其实,精密减速器是机器人研究院突破多项核心技术之一。凭借研究院研发团队力量,同时开展与国内外高校、研究院所和企业的深度合作,研究院在精密减速器、超声电主轴、运动控制器、传感器、工业视觉检测系统等核心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上实现重大突破。
机器人研究院集全球的技术优势和力量,发挥创新平台的作用,研制出大批高端技术产品,突破多项核心技术。李泽湘介绍,截止目前,可以实现成果转化的新产品累计达137项,其中84项已经实现成果转化,成果转化年度收入超亿元人民币。
机器人硬件创业,门槛高、投入大、周期长,成功率极低。然而,在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研究院,却有90%以上的在孵团队成功孵化为科技型创业公司,累计引进和孵化80余家科技型公司,累计产值超25亿元。李泽湘说:“这种成功率,尤其在硬件孵化领域,世界上很难再有第二个。”
自成立以来,机器人研究院成功引进和孵化了11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10家高成长性企业;2018年更是涌现了松山智能,亿动科技,远铸智能等8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全童科教,纳密智能,恩茁智能等8家高成长性企业。涵盖工业、农业、教育等众多领域。
松山湖机器人研究院引进和孵化的80余家科技型公司中,已出现一批行业佼佼者。例如,李群自动化全新设计了第二代控制器架构,其分布式、驱控电一体的工业机器人智能控制器在国内外尚属空白。优超精密成为全球唯一一家把超声波技术批量应用到产业上的企业。2018年,公司成为蓝思科技、苹果手机、比亚迪和富士康的重要供应商,销售收入突破5000余万元人民币。
李泽湘表示,研究院的孵化成功率刷新全球孵化成功率的最高水平,这与东莞多样化的产业资源,独天厚道的供应链体系,政府的全力扶持以及机器人研究院的创新模式和服务体系息息相关。
今年,机器人研究院正积极筹建集孵化创业平台,加速平台、人才培养、公共平台建设为一体的全功能性新型研发机构,构建机器人产业全生态体系。此外,研究院还将建设世界级专业机器人生态小镇——机器人产业园区。
为满足机器人研究院企业孵化和人才培养的长期发展需求,由股东单位投资建设的机器人产业园区项目已纳入东莞市重大项目,预计今年将完成主体工程及部分装修,2020年正式投入使用。据介绍,机器人产业园区将专注于机器人和智能硬件方向,围绕并大力发展工业4.0,农业4.0和智慧城市,形成集研发,生产,配套等功能等功能为一体的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国家级机器人产业示范基地。
研究院多个在孵企业呈现爆发式增长,李群自动化、优超精密、逸动科技等呈“蹬羚企业”和“独角兽”趋势。李泽湘表示,研究院在运动控制,精密减速器和超声电主轴等核心零部件方面已基本突破日本,德国技术封锁。
在未来三年,研究院拟计划引进及孵化2家至3家在机器人行业细分领域排名前三的企业。“相信以后,这里将走出一批具有世界知名品牌的科技公司和科技产业。”李泽湘说。